
新華網天津7月9日電 2025年初,天津市發布《天津市全鏈條支持生物醫藥創新發展的若干措施》,其中要求挖掘用好全市優勢科教資源和臨床醫療資源,持續增強生物醫藥創新策源與產業化能力,推動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天津醫科大學作為以醫學教育為核心,坐擁總醫院、腫瘤醫院等13所附屬醫院豐富臨床資源,并在臨床醫學、基礎醫學等領域具有顯著優勢的“雙一流”高校,該如何躬身入局?記者專訪了天津醫科大學校長郝繼輝。
記者:醫學研究與人民生命健康息息相關,天津醫科大學圍繞哪些方面做基礎研究?
郝繼輝:大家一定知道“加碘鹽”,這是我們學校首任校長朱憲彝,針對地方性甲狀腺腫和克汀病進行系統性臨床研究后,提出“食鹽加碘”這一國策。1951年建校伊始,朱憲彝老校長就強調醫學研究要培養能夠切實掌握現代醫科的醫務人才,服務于人民。
七十多年來,天津醫科大學始終以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為牽引,著力提高創新能力,堅持“四個面向”,以“臨床+科研”為主線,重點圍繞腫瘤、心血管與代謝性疾病、神經性疾病等重大疾病防診治難題為重點的科學前沿領域開展有組織科研,促進基礎與應用相結合。尤其是近年來,天津醫科大學積極落實天津市十項行動,制定學校十大專項行動,其中之一就是實施加強基礎研究行動,打造以全國重點實驗室為引領的體系化高水平科研平臺,制定國家自然基金專項提升工作指導意見,開展有組織的基礎研究,在重大前瞻性醫學問題上取得了一系列開創性研究成果,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經費位列市屬高校首位。

記者:具體來講,在基礎研究方面有哪些突破?
郝繼輝:“十四五”期間,學校累計獲批國家級科研項目664項、省部級項目386項,科研經費總額突破7.5億元。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方面實現多項“零的突破”:首次獲批創新研究群體項目1項,新增青年科學基金項目(A類)4項、(B類)6項,斬獲重大研究計劃2項、重點項目12項、重點國際(地區)合作研究項目5項,并成功參與基礎科學中心項目1項,基本實現了項目類型全覆蓋。在科技部重大專項領域,獲批重點研發計劃專項及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項目6項、課題16項,充分彰顯了學校在醫學基礎研究領域的領先地位。
學校堅持有組織推進科技平臺建設,立足重點實驗室建設實際,科學整合資源,構建高層次科技平臺體系,取得顯著成效。成功聯合組建并獲批2個全國重點實驗室——“血液與健康國家重點實驗室”與“藥物成藥性評價與系統轉化國家重點實驗室”,實現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零的突破”。此外,學校還擁有省部級重點實驗室39個等多個高水平科研平臺。
“十四五”以來,學校在Nature、Cell、J Clin Oncol、Nat Med、Nat Genet、Gut、Immunity等國際知名期刊上發表系列研究成果。以天津醫科大學為第一或通訊作者單位發表SCI論文14,094篇,其中中科院一區論文985篇,五年影響因子(IF)大于10的論文507篇,五年IF大于20的論文78篇??傖t院劉強教授團隊在Cell發表研究,提出骨髓免疫可能成為多發性硬化治療的新靶點;基礎醫學院張恒教授在Nature發表論文,揭示新型CRISPR-Cas系統的分子功能機制。這些成果在拓展前沿科學領域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笆奈濉币詠?,學校共獲省部級及以上科技獎勵82項,科技創新能力穩步提升,標志性成果不斷顯現。其中,巴一教授參與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郝繼輝教授團隊獲得教育部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和天津市自然科學特等獎,顏華教授團隊獲天津市科技進步特等獎和中華醫學科技獎一等獎,體現了學校在部分關鍵領域的持續積累與突破。劉強教授獲評“科學探索獎”和“樹蘭醫學獎”,艾玎教授獲霍英東教育基金會高等院校青年科學獎,馮世慶教授獲得光華工程科技獎,反映出青年科學家的不斷成長與學術影響力的逐步增強。此外,學校還獲得華夏醫學科技獎一等獎2項、中國抗癌協會科技獎一等獎2項及國家專利優秀獎1項,進一步拓展了成果的應用價值和社會認同度。
記者:天津醫科大學都有哪些臨床資源?這些資源對于醫學科研創新轉化意味著什么?
郝繼輝:我們有13所附屬醫院、1個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9個分中心,附屬醫院的開放床位超過全市的1/2,出院人次約占全市的45%,門急診量約占40%,手術人次約占40%,其中1家醫院達到國家監測指標等級A+,3家超過B++,為天津和全國提供優質高效醫療衛生服務。在不斷提高醫療服務水平的同時,天津醫科大學及附屬醫院還積極開展高質量的臨床醫學研究,2024年共承接臨床試驗項目520項,協議金額4.89億元,較2023年翻3倍,為450余家生物醫藥企業發展提供服務和支撐。
“十四五”以來,天津醫科大學實現科技成果轉化53項,總合同金額達2.247億元,并涌現出多項高質量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眼科醫院李筱榮教授研發的一款治療眼底新生血管的藥物與博瑞泰(天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達成轉化協議,轉化金額1.05億元。生物醫學工程與技術學院薛志孝教授的陡脈沖治療儀已經獲三類醫療器械注冊證,在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天津市第一中心醫院等全國40個醫學中心開展臨床應用,并與天津鷹泰利安康醫療科技有限責任公司達成轉化協議,轉化金額500萬元。生物醫學工程與技術學院賀惠寧教授研發的一種高效靶向膠質瘤起始細胞的siRNA共遞藥體系與天津鍵凱科技有限公司達成轉化協議,轉化金額1460萬元。
記者:我們注意到,2025年,天津醫科大學出臺了提升科技成果轉化創新改革24條舉措,并在學校單獨成立了科技成果轉化中心,在轉化方面,學校有哪些新招法?
郝繼輝:3月31日,張工市長在調研我??萍汲晒D化工作時指出,要立足學科優勢,增強市場意識,緊密粘連科研院所、市場主體、金融機構、校友資源等要素,助力全市生物醫藥、醫療器械等產業發展。隨即,在天津市科技局和天津市教委的指導下,經過積極籌備的天津醫療創新聯盟于6月6日在天津醫科大學正式成立。聯盟首屆成員單位共52家,涵蓋天津市醫療機構、高校、科研院、企業、服務和投資機構等。
聯盟由天津醫科大學牽頭,南開大學、天津大學、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等為副理事長單位。各單位形成合力,重點聚焦醫療器械、檢驗診斷、人工智能等領域,推動聯盟成員在前沿技術研發、多中心臨床試驗、成果聯合轉化等方面開展有組織協作,助力天津醫療產業新質生產力快速孕育,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加快解決一批醫療領域中“卡脖子”問題,帶動醫療創新產業鏈上下游成龍配套、成鏈成群,實現共性技術突破和產業轉型升級,形成天津醫療創新發展的創新生態、產業生態、安全生態一體化發展新格局。
記者:天開園作為天津市科技創新高地和成果轉化“特區”,兩年來吸引了大量優質企業入駐。天津醫科大學入駐天開園這兩年,取得了怎樣的成績?
郝繼輝:學校黨委高度重視天開高教科創園建設工作,將天開園建設作為校領導一把手工作,我們成立了工作專班,聚焦重點領域,持續做好項目梳理和儲備。目前已有13個項目通過注冊企業成功入駐,涉及疫苗研發、藥物研發、醫學人工智能技術、醫學影像技術等領域。
例如,生物醫學工程與技術學院薛志孝教授參與創辦的天津市鷹泰利安康醫療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是一家以不可逆電穿孔技術(IRE,俗稱“納米刀”)為核心的高端醫療器械創新企業,專注于腫瘤消融、心臟電生理、呼吸介入及外周血管介入等領域。截至2025年3月,全國已完成2000余例腫瘤消融手術,效果顯著。已經獲批國家三類醫療器械注冊證,今年第一季度單品實現1300萬元產值,隨著第二款產品獲批上市,預計明年將實現1億元產值。
藥學院韓貴芳教授研發的基于綠色合成技術的光引發劑,為光固化材料領域提供了創新解決方案,具有污染少、價格低、高效節能的特點,是進口光引發劑的國產替代品。她成立了天津星原新材料有限公司,落戶在天開園核心區。截至目前產值970萬元,未來5年預期產值達到5000萬元。
藥學院王銀松教授創辦天伊佳蓉(天津)科技有限公司,成功開發基于細菌示蹤技術和能量醫學的口腔疾病診療一體化光學治療儀(國家二類醫療器械)用于口腔疾病的診療。項目可解決臨床口腔牙周、黏膜與齲齒等炎性疾病高復發率,難以徹底根治的問題,克服傳統抗生素治療易耐藥、副作用大、患者依從性差等問題,具有高效、低毒且不易耐藥等臨床優勢。該項目的光學治療儀已完成試生產,正在申請國家二類醫療器械注冊申請,預計于2025年11-12月獲得國家二類醫療器械注冊證書。在1至2年,預計實現銷售額300-500萬元。5年內年銷售額可達3000-5000萬元。
記者:我們注意到,2024年7月31日,天津醫科大學與武清區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將共同打造生物醫藥產業高地。2025年1月,首批入駐項目簽約。這是天津醫科大學科技成果轉化的另一平臺嗎?下一步將有怎樣的合作計劃?
郝繼輝:武清區具有深厚的生物醫藥產業優勢及區位優勢,天津醫科大學擁有生物醫藥雄厚的科技創新能力,我們雙方共同創新探索校地合作模式,建設天津醫科大學武清科技園,將學校優質資源導入、全國重點實驗室下沉、高校重大科研項目就地培育轉化;開設“成果轉化門診”,通過“一對一”服務解決成果轉化過程中知識產權和法律等問題;建立附屬醫院與科技園的臨床轉化銜接機制,設立專項孵育基金、“臨床貸”、股份池等金融保障措施,加速專利授權、醫療器械證獲取進程;構建“1+3+5+N”全周期科創孵育平臺,為科技成果轉化提供專業化一站式服務體系。
天津醫科大學武清科技園將以京津產業新城“新產業之城”建設為引擎,聚焦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產業孵化、產業培育全鏈條,打造生物醫藥創新策源地、高??萍汲晒a業化承載地、京津冀生物醫藥產業新高地。園區將落地藥物成藥性評價與系統轉化、血液與健康兩個全國重點實驗室分中心等多個高水平研發平臺,圍繞生物醫學、臨床轉化、智能醫療等重點領域,打造“研學產用”一體化協同創新平臺。(完)
記者:張建新、栗雅婷、趙子碩
海報:方金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