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金融五篇大文章”之首,“科技金融”寫得好不好,直接影響區域科技創新的活力、新質生產力的動能。截至2025年5月末,天津科技貸款余額達8850億元,同比增長9.9%,增速高于各項貸款增速6.9個百分點。到6月末,增速進一步提升至10.5%,高于各項貸款增速7.3個百分點。金融活水源源注入科創沃土。
2024年7月,中國人民銀行等四部門聯合天津市人民政府發布《關于金融支持天津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加強金融支持科技創新與金融科技賦能,增強創新驅動力。重磅政策出臺滿周年,天津正以系統性金融創新,培育科技創新生態。
債市“科技板”捷報頻傳
自5月初我國債券市場“科技板”鳴鑼開市至今,全市10家主體在銀行間債券市場發行科技創新債券,募資超150億元,實現了科技型企業、金融機構、股權投資機構三類發行主體全覆蓋。
8月8日發布的“中債-渤海銀行新質生產力主題科技創新債券指數”及其“孿生”指數“中債-高等級科技創新債券行業精選指數”,前者聚焦高端制造、通信、物流領域有突出表現的優勢企業,后者構建“科技+金融”投資生態,“雙劍合璧”為不同風險偏好投資者打開參與科技創新的便捷通道。
兩個月前,由浦發銀行天津分行牽頭,華夏銀行天津分行、渤海銀行天津分行等聯席主承銷,天津泰達科技投資股份有限公司發行的3億元科技創新債券,一舉摘得“全國首批申報、首單注冊、首單無擔保發行”民營股權類科創債的殊榮。該債券期限3年、發行利率2.21%,還創下天津市民營企業公開發行中長期債務融資工具的利率新低。募集資金精準灌溉半導體、大健康等前沿產業“幼苗”。
前不久,京津冀首單科技創新資產支持證券“中交建筑2025年度3號第一期”的成功發行,為區域科技金融創新再添助力。
債市“科技板”的蓬勃之勢,彰顯了天津科創金融的良好生態。
構建“科技—產業—金融”新循環
一年來,天津全力打造“科技—產業—金融”深度融合的長效機制,疏通循環脈絡。
協同聯動,織密服務網。天津金融監管部門攜手科技、產業部門,構建專項工作機制,精準聚焦企業、產品、機構與差異化管理“四張清單”持續發力;圍繞重點園區實施科技金融服務園區主辦行制度,開展科創金融服務能力提升專項行動;升級金融服務重點產業鏈專項機制,推動金融賦能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
平臺賦能,破解對接難。天津金融監管局打造的“津惠通”小程序,匯聚341款科技創新貸款產品和145款科技創新保險產品,幫助科技企業跨越“找不到、看不懂”信貸產品的信息鴻溝,省去貸款中介,直擊融資“最后一公里”痛點。
投貸聯動,引金融活水。天津市基金業協會與銀行業協會聯合發布《天津市銀行業重點合作投資機構參考清單》,成為全國首個由協會牽頭制定、全行業共同參與的優質投資機構清單。2025年7月清單擴容后,154家次私募投后企業,通過該機制獲銀行授信超27億元,資本接力助力創新企業成長。
成本透明,重構信任鏈。人民銀行天津市分行在濱海新區農業銀行、渤海銀行和天津銀行試點“貸款明白紙”,明示企業貸款綜合融資成本。一家科技企業負責人感慨:“不看不知道,清單清晰顯示農行竟然為我們承擔了1.79萬元評估費!”截至2025年6月末,164筆共計64.4億元貸款完成成本明示,陽光融資重塑銀企關系。
同時,天津市還輔以財政獎勵、貼息、風險補償、再貸款等政策工具組合拳,構建金融支持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立體生態。
澆灌科技創新“熱帶雨林”
作為國家級開發區排頭兵,天津經開區高新技術企業達1211家,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1395家。為滿足這些企業差異化的金融需求,一套覆蓋企業全生命周期的基金生態體系已然成型。
“項目足夠好,基金鏈可連續投資覆蓋到企業最終上市?!碧旖蚪涢_區國有資本投資運營有限公司負責人道出關鍵。從天使基金扶植初創,到政府引導基金“接力投”,創新火種得以持續燃燒。
井芯微電子技術(天津)有限公司就是受益者,在初創期即獲泰達海河智能制造基金400萬元投資。其新基建核心芯片打破國際壟斷,廣泛應用于5G基建、人工智能,3年間業績翻番、估值激增3倍。
在天開高教科創園,興業銀行天津分行攜手天開發展集團、北洋海棠基金等打造“天開創興融”體系。當一家高端檢測儀器研發企業困于研發投入、難越傳統信貸門檻時,該模式顛覆“先投后貸”常規,依據創投基金的投資意向,銀行先行放貸1000萬元,首批300萬元火速到位解困。這一“綠燈”機制,為科創企業贏得決勝市場的黃金時間。
目前,天開園已匯聚10多家銀行、4家保險公司的科技分支機構,39只基金認繳規模達239億元。截至2025年6月中旬,園區企業累計獲得貸款12.5億元、獲得投資13.7億元。
“科技金融”這篇大文章,天津越寫越有味道。(記者 岳付玉)